路线:北海--桂林阳朔恭城(路过)—龙虎关—上甘棠—江永(千家峒、普美)—富川——秀水——阳朔
计划初一晚出发,全程自由行摄,初七回。
普美(江永女书文化村之一),一个美丽的水上绿洲,不足一平方公里,呈倒葫芦形,镶嵌在潇水下游。江永女书又称女字,是一种流传在湖南省江永县江圩镇及其近邻一带妇女中的特殊表音文字体系,有一千七百多个字符,与其他古文字相比,有四大独特之处:一是只在妇女之中传承使用,传承方式为老传少,母传女,世代传袭;二是记录当地土语并用当地土语读唱;三是字形奇特,呈长菱形,有甲金文的风格,但又迥然不同;四是人死书消,无文物可考。
江永女书作品一般书写在自制的手写本、扇面、布帕上,其作用为自娱自乐、歌堂对歌、书信往来、宗教祭祀、结拜姊妹、诉写苦情、记传等,江永女书作为妇女的贴身、隐私物品往往是人死书焚或随葬。位于江永县城北11公里的千家峒瑶族乡,是瑶族祖居故地之一。千家峒是一个山间盆地,四周被崇山峻岭环抱,面积约16平方公里,进出仅有“穿岩”唯一通道。这里至今保存着“盘王庙”“盘宅妹墓”、“平王庙”等瑶族历史文化古迹,流传着神奇动人的民间传说,保留全国仅有的“女书”文字;境内鸟山,白鹅山、白鹅洞、白鹅飞瀑、双塘映月、马山、狗头岩、大白水瀑布、金童放牧、天女散花、三峰霁雪、仙人桥等自然景观迷人,宛若仙境,被喻为瑶族的“桃花源”。几百年来,无数迁居国内外的瑶脆来到这里寻根祭祖。
上甘棠村位于江永县城西南25公里的夏层铺镇,地处省道S325边2公里,南距旅游胜地阳溯80公里,桂林125公里。据永明县志载,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在上甘棠设置谢沐县治,属苍梧郡,历经700余年,至隋文帝开皇9年(公元589年),撤谢沐县,与营浦县合并设永阳县,县治搬离上甘棠。上甘棠村现有居民453户,人口1865人;以周姓族人为主,还有王、龚、何、田等杂姓。周姓家族自唐太和二年(公元827年)就开始定居上甘棠,古代繁衍,延续至今。整个村落依山傍水,座东朝西,东靠屏峰山脉,村前环绕清澈的谢沐河,形成极好的风水闭合。上甘棠村民居大部分为晚清建筑,高大的风火墙,严整的纵深布局,考究的中轴对称,大面积的青水墙面,冠以起伏变化的白色腰带,缀以门庐、漏窗,上房屋四周突起的马头墙,具有典型的湘南建筑特色。

明城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都庞岭余脉的西屏山下、富江上游的瞭高岭旁。据旧县志载,该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始为土墙,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改为砖墙。城墙周长2113米,高6米,宽2.7米,垛口909个,城东西距500米,南北距600米,总面积为0.3平方公里,外有护城壕。城南有七层古塔,塔下有慈云寺,与成北蟠龙山和城东马鞍山对峙,形成天然屏障。是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古城,也是广西难得的保留较完整的古县城遗址之一。几百年来重修过8次。
明城原有4座城门:东为升平门,西为泰定门,南为向日门,北为迎恩门。城门高6.5米,周长51米,原为砖建,清乾隆八年(1743年)易砖为大方青石。每块一般长1.8米,高0.58米,厚1.02米。每座城门大约由831块至896块这样的大青石块砌筑而成。城门造型大同小异,都有中道门。门道高5.1米,宽4米,纵深14.7米。城门的中道门居中部分,有两扇铁木结构的严厚大门。上有铜钉铁叶,巨型门环。大门扇上方的楼廓有暗道与城门外15米长的地道相通,可上可下,攻守齐备,进退自如。四座城门现仅存东、南两门,已修葺一新。东门顶为圆拱型,城门上的城楼采用“木廓结构”,由8根高6米、直径30厘米的木柱支撑,不用一根铁钉,青砖青瓦,红柱飞檐。城楼下另有“鲤鱼石”作标记,石上有鲤鱼图案。南门用较大的卡条石镶砌,门扇外用铁皮作保护层,在紧靠城门的内拱上留有一个长4米,宽3米的“箭洞”。南门以“芒鞋石”为标志,它是用一块鞋底状的黑色石头,镶在一块青石上。
城内街道共有4条,叫镇升、仁义、镇武、阳寿街,交叉分成12方阵,呈“井”字型布局。街道宽3米左右,路面全用鹅卵石镶嵌成金钱图案,线条粗犷,古雅别致,俗称“花街”。各条街道都有“子精楼”,也称“灯楼”,由众人推举的“灯头”轮流管理。每年农历正月初十至十五为元宵节,不论贫富,凡是生男的都要往“子精楼”送一盏精心制作并有各式图文、写有新生儿名字的彩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即使生了女孩,也要往灯楼送一盏莲花灯。那段时间,各街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