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连载〗客家往事:(之一)……(八十二)香山鸡嘴荔枝

发表于: 2009-06-03 20:10 358195人阅读 305人回复 查看全部 | 第1页 | 最后一页

    老北海

    精华8
    合浦客家源流

    陈海春

    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位于广西沿海“金三角”的东部,东与广东省廉江市和广西博白县接壤,西与钦州相邻,南临北部湾,是进出沿海开放城市北海市的门户和大通道。合浦县是著名的“南珠故郡,海角名区”,历史悠久,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设合浦郡和合浦县。合浦是“珠还合浦”的故乡,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1988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开放县。合浦县辖15个乡镇,总人口100人,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9.26%,汉族中的客家人口31余人,主要分布在公馆、曲樟、白沙、闸口、山口、常乐等乡镇。其中公馆12万,曲樟2.3万,这两个乡镇全部是客家人;白沙镇10万,山口镇8万,闸口镇4万,这三个镇80%是客家人。其他乡镇也有部分客家人,县城可以用客家话交流。

    “客家人”,《辞海》在“客家”条目载:“相传西晋永嘉年间(4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份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9世纪末)以及南宋(13世纪末)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以后相沿而成为当地汉人的自称。”从这段记载中可知,客家人是迁徙的民系,是外来的民系。所以在合浦,一些说当地土话的人又称客家人为 “新民佬”。

    南方的客家人根在中原,他们都是从北方和中原迁移而来的。这从两方面可以得到证明。
    一是从他们的堂号、堂联、族谱上不难找到线索。合浦的客家人至今仍对其祖先曾是中原人那一段历史念念不忘,并引以为荣。他们极为重视堂号、堂联,每到除夕,将堂联贴于祠堂或围龙屋的大门楼上,郑重其事,年复一年,代代相传,至今不衰。客家堂联,其结构一般是上联点出发祥地或郡号,下联则多为炫耀祖德,亦好点出其时代、地点或官爵等。客家人在合浦较大的姓氏有:陈、张、李、彭、范、廖、周、黄等。如陈氏,堂号颍川、德星第,堂联为:颍川世泽,太史家声。也就是说,合浦陈氏一般是从河南颍川(今河南许昌)迁徙而来。又如黄氏,堂号江夏;廖氏,堂号汝南、巨鹿;王氏,堂号太原等,都说明,他们都是从中原、北方辗转迁居到合浦来的。

    还有,从合浦客家人的“宗谱”、“族谱”也可知他们的祖先自北南来的足迹。张姓清河郡汉置,在今河北清河至山东临清一带;彭姓陇西郡秦置,今甘肃临洮及陇西一带;范姓高平郡汉置,在今山东巨野县南;廖姓汝南郡汉置,在今河南上蔡县一带;周姓汝南郡汉置,在今河南中部偏南地区;黄姓江夏郡汉置,在今湖北云梦县一带;还有徐姓东海郡汉置,在今山东郯城县;朱姓沛国郡汉置,在今江苏沛县一带。

    二是从他们的语言中可以得到证明。客家人一直遵循“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祖训,一直本能甚至是固执地注意保持自己语言的本来面目。“他们的说的是一种官话,和四围非客家人的话很不相同,但是很像现在中州河南的话。客家人原出北方,在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

    那么客家人是从何时开始迁移合浦的呢?有一些人把北方和中原汉人南迁等同于客家人南迁,错误地认为,北方和中原汉人最早一批南迁至合浦是秦朝。当时秦王朝为了固守边防,开拓疆土,发挥中央集权的职能和经略南越,曾大用兵于江南和岭南。此后南征的秦兵便留守岭南戍边,定居岭外。第二次是在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 年)四月,南越宰相反汉,杀死汉朝使臣。同年秋,汉武帝遣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率“ 楼船十万人”,分水陆两路“ 会至合浦征西瓯”, 平定南越国后,留下大批军戍边。第三次是东汉建武间(公元25 年- 57年),交趾郡(在今越南北部)征贰征侧反汉,寇掠岭外六十余城。汉光武帝遣伏波将军马援、楼船将军段志率军十万南击交趾。当时。伏波将军马援以合浦作为军事基地,部队沿海岸西进,定交趾叛乱。这是历史上北方和中原汉人第三次大规模南迁。

    但是,我们不能说,中华民族史上的北方和中原汉人南迁(征战),都是客家人迁移,只有与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大有关联的迁移,才能列入客家迁移。所以,唐以前南迁合浦的移民,只能称为“北方和中原汉人南迁”,他们不一定是客家人。从众多的珍贵史料和族谱资料以及祖辈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合浦几乎每地每姓和客家人都说他们是从福建迁移来的,把最早迁抵闽西特别是汀洲的先祖尊为南方始祖,把闽西作为客家先民在文化里程中告别中原的终点和成为客家人的起点。
        
    闽西的汀洲自唐明皇开元年间建置至清末的1000多年间,都是州郡路府治所。州治在新罗,初辖长汀、新罗、黄莲三县。建置时,县境东接沙县,西接江西于都,东南接龙岩县,西北接江西虔化,东北接宁化县,西南接广东海阳程乡二县,包括现今长汀、武平、上杭、连城等县及清流西南部分地区。当时,汀州已成为福建五大州(福州、泉州、漳州、建州、汀州)之一。

    宋代,大量南迁汉民进入闽粤赣边。南迁的中原民众一批一批涌来,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赣南到汀州宁化的石壁寨(现名石壁村)一带,然后继续移迁汀州郡各属地。汀州宁化石壁,客家先祖在此生息、繁衍、播迁、是汉人南迁的主要聚居地和播迁地。入汀的中原民众与当地百越族的闽越及畲族逐渐融合。从而,同化了土著,形成了汉民族支系,成为闽西客家人。

    之后,这些客家人口日多,山区条件差,不足养口。于是,客家人分迁往南至雷州、钦州、广州、潮汕等地。合浦大部份客家人,是在南宋偏安时期,从中原辗转迁徙至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来苏里州试街瓦子巷一带定居,他们希望不要走得太远,待战乱平定后,再归故土。可是,此后清兵入关,定都北京,清顺治皇帝挥戈南下,直捣南明王朝。这样战火又烧到了福建,他们又随南明皇从福建迁徙至广东的梅县和南雄珠玑巷定居的,然还没待他们稍作歇息,清兵又跟着来了,他们不得己再次从广东的梅县和南雄向南迁徙至合浦。

    比如迁至现曲樟六湖垌一带的陈姓原籍就是河南省开封府陈州颍川,因避乱移居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州试街瓦子巷,后因天下纷乱,野王作孽,强霸争境,又于明弘治十八年间迁至广东省城,时又值四海不靖,乱朝争国,又续迁移来廉州府合浦县兴忠里六湖垌东城团九塘下村居住。又如张姓的原籍就是河北清河县,南明王朝时南迁福建,明末迁广东廉州府。罗姓原籍江西南昌,祖先避乱,迁徙福建。明代由福建迁到广东高州,后迁廉州府。

    台湾柏杨《中国人史纲》说:“四世纪大分裂时代,中华民族从中原南迁,定居在五岭山脉周围,因为是侨居身份所以称为‘客家人’,他们的后裔仍操着三世纪中原的古中国言语,可能是中华民族中血编统最纯的一支。”

    为了生存下去,合浦客家先民真有不可预量的勇气和毅力,像一群远飞的候鸟,跋山涉水不畏艰辛地寻找生命的栖息之地,在客家移民不停行进的厚实的背影里,表现出强烈的自信、自立、自强和自我奋斗意识,形成勇于拼搏、勤俭质朴、勤劳刻苦、自尊自重、热爱家乡、崇宗孝祖、热情好客的客家移民精神,为开发合浦、建设合浦,为合浦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曾载河南《寻根》、《广西政协报》和《北海日报》。)
    全部评论: 最赞|最新

    老北海

    精华8
           客家往事(之一):合浦客家源流

                             ■陈海春

    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位于广西沿海“金三角”的东部,东与广东省廉江市和广西博白县接壤,西与钦州相邻,南临北部湾,是进出沿海开放城市北海市的门户和大通道。合浦县是著名的“南珠故郡,海角名区”,历史悠久,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设合浦郡和合浦县。合浦是“珠还合浦”的故乡,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1988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开放县。合浦县辖15个乡镇,总人口100人,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9.26%,汉族中的客家人口31余人,主要分布在公馆、曲樟、白沙、闸口、山口、常乐等乡镇。其中公馆12万,曲樟2.3万,这两个乡镇全部是客家人;白沙镇10万,山口镇8万,闸口镇4万,这三个镇80%是客家人。其他乡镇也有部分客家人,县城可以用客家话交流。

    “客家人”,《辞海》在“客家”条目载:“相传西晋永嘉年间(4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份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9世纪末)以及南宋(13世纪末)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以后相沿而成为当地汉人的自称。”从这段记载中可知,客家人是迁徙的民系,是外来的民系。所以在合浦,一些说当地土话的人又称客家人为 “新民佬”。

    南方的客家人根在中原,他们都是从北方和中原迁移而来的。这从两方面可以得到证明。
    一是从他们的堂号、堂联、族谱上不难找到线索。合浦的客家人至今仍对其祖先曾是中原人那一段历史念念不忘,并引以为荣。他们极为重视堂号、堂联,每到除夕,将堂联贴于祠堂或围龙屋的大门楼上,郑重其事,年复一年,代代相传,至今不衰。客家堂联,其结构一般是上联点出发祥地或郡号,下联则多为炫耀祖德,亦好点出其时代、地点或官爵等。客家人在合浦较大的姓氏有:陈、张、李、彭、范、廖、周、黄等。如陈氏,堂号颍川、德星第,堂联为:颍川世泽,太史家声。也就是说,合浦陈氏一般是从河南颍川(今河南许昌)迁徙而来。又如黄氏,堂号江夏;廖氏,堂号汝南、巨鹿;王氏,堂号太原等,都说明,他们都是从中原、北方辗转迁居到合浦来的。

    还有,从合浦客家人的“宗谱”、“族谱”也可知他们的祖先自北南来的足迹。张姓清河郡汉置,在今河北清河至山东临清一带;彭姓陇西郡秦置,今甘肃临洮及陇西一带;范姓高平郡汉置,在今山东巨野县南;廖姓汝南郡汉置,在今河南上蔡县一带;周姓汝南郡汉置,在今河南中部偏南地区;黄姓江夏郡汉置,在今湖北云梦县一带;还有徐姓东海郡汉置,在今山东郯城县;朱姓沛国郡汉置,在今江苏沛县一带。

    二是从他们的语言中可以得到证明。客家人一直遵循“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祖训,一直本能甚至是固执地注意保持自己语言的本来面目。“他们的说的是一种官话,和四围非客家人的话很不相同,但是很像现在中州河南的话。客家人原出北方,在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

    那么客家人是从何时开始迁移合浦的呢?有一些人把北方和中原汉人南迁等同于客家人南迁,错误地认为,北方和中原汉人最早一批南迁至合浦是秦朝。当时秦王朝为了固守边防,开拓疆土,发挥中央集权的职能和经略南越,曾大用兵于江南和岭南。此后南征的秦兵便留守岭南戍边,定居岭外。第二次是在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 年)四月,南越宰相反汉,杀死汉朝使臣。同年秋,汉武帝遣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率“ 楼船十万人”,分水陆两路“ 会至合浦征西瓯”, 平定南越国后,留下大批军戍边。第三次是东汉建武间(公元25 年- 57年),交趾郡(在今越南北部)征贰征侧反汉,寇掠岭外六十余城。汉光武帝遣伏波将军马援、楼船将军段志率军十万南击交趾。当时。伏波将军马援以合浦作为军事基地,部队沿海岸西进,定交趾叛乱。这是历史上北方和中原汉人第三次大规模南迁。

    但是,我们不能说,中华民族史上的北方和中原汉人南迁(征战),都是客家人迁移,只有与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大有关联的迁移,才能列入客家迁移。所以,唐以前南迁合浦的移民,只能称为“北方和中原汉人南迁”,他们不一定是客家人。从众多的珍贵史料和族谱资料以及祖辈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合浦几乎每地每姓和客家人都说他们是从福建迁移来的,把最早迁抵闽西特别是汀洲的先祖尊为南方始祖,把闽西作为客家先民在文化里程中告别中原的终点和成为客家人的起点。
        
    闽西的汀洲自唐明皇开元年间建置至清末的1000多年间,都是州郡路府治所。州治在新罗,初辖长汀、新罗、黄莲三县。建置时,县境东接沙县,西接江西于都,东南接龙岩县,西北接江西虔化,东北接宁化县,西南接广东海阳程乡二县,包括现今长汀、武平、上杭、连城等县及清流西南部分地区。当时,汀州已成为福建五大州(福州、泉州、漳州、建州、汀州)之一。

    宋代,大量南迁汉民进入闽粤赣边。南迁的中原民众一批一批涌来,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赣南到汀州宁化的石壁寨(现名石壁村)一带,然后继续移迁汀州郡各属地。汀州宁化石壁,客家先祖在此生息、繁衍、播迁、是汉人南迁的主要聚居地和播迁地。入汀的中原民众与当地百越族的闽越及畲族逐渐融合。从而,同化了土著,形成了汉民族支系,成为闽西客家人。之后,这些客家人口日多,山区条件差,不足养口。于是,客家人分迁往南至雷州、钦州、广州、潮汕等地。合浦大部份客家人,是在南宋偏安时期,从中原辗转迁徙至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来苏里州试街瓦子巷一带定居,他们希望不要走得太远,待战乱平定后,再归故土。可是,此后清兵入关,定都北京,清顺治皇帝挥戈南下,直捣南明王朝。这样战火又烧到了福建,他们又随南明皇从福建迁徙至广东的梅县和南雄珠玑巷定居的,然还没待他们稍作歇息,清兵又跟着来了,他们不得己再次从广东的梅县和南雄向南迁徙至合浦。

    比如迁至现曲樟六湖垌一带的陈姓原籍就是河南省开封府陈州颍川,因避乱移居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州试街瓦子巷,后因天下纷乱,野王作孽,强霸争境,又于明弘治十八年间迁至广东省城,时又值四海不靖,乱朝争国,又续迁移来廉州府合浦县兴忠里六湖垌东城团九塘下村居住。又如张姓的原籍就是河北清河县,南明王朝时南迁福建,明末迁广东廉州府。罗姓原籍江西南昌,祖先避乱,迁徙福建。明代由福建迁到广东高州,后迁廉州府。

    台湾柏杨《中国人史纲》说:“四世纪大分裂时代,中华民族从中原南迁,定居在五岭山脉周围,因为是侨居身份所以称为‘客家人’,他们的后裔仍操着三世纪中原的古中国言语,可能是中华民族中血编统最纯的一支。”

    为了生存下去,合浦客家先民真有不可预量的勇气和毅力,像一群远飞的候鸟,跋山涉水不畏艰辛地寻找生命的栖息之地,在客 家移民不停行进的厚实的背影里,表现出强烈的自信、自立、自强和自我奋斗意识,形成勇于拼搏、勤俭质朴、勤劳刻苦、自尊自重、热爱家乡、崇宗孝祖、热情好客的客家移民精神,为开发合浦、建设合浦,为合浦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曾载河南《寻根》、《广西政协报》和《北海日报》。)
    复制本楼地址 | 举报 | 全看 
    楼主 沙发 2009-06-03 20:19
    引用回复

    老北海

    精华8
    客家往事(之二):纸上的故乡


    纸上的故乡
    陈海春

    如果按中国人的观念,以祖辈住过的地方为故乡,那么客家人有很多的故乡,但这都是纸上的故乡。
    以我为例,我出生在合浦的客家之乡,但从族谱上看,我有很多故乡:河南、福建、广东广州、广东化州,然后才到合浦。客家人是一支迁徙民系,以长时期的时间观念来看,很象一支游牧民族。故乡同样是异乡。客家人作为汉民族一个迁徙民系,他们是一群“文化流民”,他们打破了安土重迁的精神枷锁,他们永远“在路上”。
    客家人溯本追源的观念非常浓厚,每逢清明节互相见面后的一句话是:祖上从哪里搬来的?然后就兴趣勃勃地说起祖源,一直追溯到第一代,甚至追到炎黄二帝。
    客家人十分重视族谱的编修,每隔一段时间,便有人出来发动族人捐款修族谱,而族人亦都非常支持,好像不修出族谱,自己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族人也纷纷捐款捐物,希望能上族谱——这是莫大的光荣啊,主持的人也利用这一点,把修族谱一事搞得如火如荼。钱收够了,便一五一十把祖宗列上去,把祖宗居住过的地方,亦就是把故乡一一列在纸上。
    当然,客家人写好族谱,并不表示要回到过去,回到祖宗曾居住过的故乡,他们是把“族谱”作为凝聚人心的力量,团结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因为客家人又是到处迁移的,更把族谱作为找回同族的证明。合浦陈氏一族,其中的六湖一支,我村的一位族长,就曾拿了族谱到防城去,和陈济棠一支对族谱,以找同族,对过族谱之后,发现没有对得上。这是个遗憾,但也有收获,在防城又有一支对上了,对上的那支陈氏人,清明回来祭祖。清明时节,乍暖还寒,我发现,那支陈氏族人的一位长者,站在坟前,痛哭流涕,鼻涕流得老长,都顾不上揩掉,其找到祖宗、族人的的兴奋与激动,其拳拳之心,真是感天动地。
    客家族谱,它不仅只是记录纸上的故乡,它还是客家人凝聚族众、延续精神的传家之宝。迁徒者是带着族谱踏上征途且一代接一代地添加完善的。在这些族谱中,不仅记录了客家人根在中原,辗转闽、粤、桂的宗脉,也真实地记录着客家人艰苦创业的坎坷经历。
    复制本楼地址 | 举报 | 全看 
    楼主 3楼 2009-06-04 10:20
    引用回复

    老北海

    精华8
    客家往事(之二):纸上的故乡

    纸上的故乡

    陈海春


    如果按中国人的观念,以祖辈住过的地方为故乡,那么客家人有很多的故乡,但这都是纸上的故乡。

    以我为例,我出生在合浦的客家之乡,但从族谱上看,我有很多故乡:河南、福建、广东广州、广东化州,然后才到合浦。客家人是一支迁徙民系,以长时期的时间观念来看,很象一支游牧民族。故乡同样是异乡。客家人作为汉民族一个迁徙民系,他们是一群“文化流民”,他们打破了安土重迁的精神枷锁,他们永远“在路上”。

    客家人溯本追源的观念非常浓厚,每逢清明节互相见面后的一句话是:祖上从哪里搬来的?然后就兴趣勃勃地说起祖源,一直追溯到第一代,甚至追到炎黄二帝。

    客家人十分重视族谱的编修,每隔一段时间,便有人出来发动族人捐款修族谱,而族人亦都非常支持,好像不修出族谱,自己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族人也纷纷捐款捐物,希望能上族谱——这是莫大的光荣啊,主持的人也利用这一点,把修族谱一事搞得如火如荼。钱收够了,便一五一十把祖宗列上去,把祖宗居住过的地方,亦就是把故乡一一列在纸上。

    当然,客家人写好族谱,并不表示要回到过去,回到祖宗曾居住过的故乡,他们是把“族谱”作为凝聚人心的力量,团结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因为客家人又是到处迁移的,更把族谱作为找回同族的证明。合浦陈氏一族,其中的六湖一支,我村的一位族长,就曾拿了族谱到防城去,和陈济棠一支对族谱,以找同族,对过族谱之后,发现没有对得上。这是个遗憾,但也有收获,在防城又有一支对上了,对上的那支陈氏人,清明回来祭祖。

    清明时节,乍暖还寒,我发现,那支陈氏族人的一位长者,站在坟前,痛哭流涕,鼻涕流得老长,都顾不上揩掉,其找到祖宗、族人的的兴奋与激动,其拳拳之心,真是感天动地。

    客家族谱,它不仅只是记录纸上的故乡,它还是客家人凝聚族众、延续精神的传家之宝。迁徒者是带着族谱踏上征途且一代接一代地添加完善的。在这些族谱中,不仅记录了客家人根在中原,辗转闽、粤、桂的宗脉,也真实地记录着客家人艰苦创业的坎坷经历。
    复制本楼地址 | 举报 | 全看 
    楼主 4楼 2009-06-04 10:22
    引用回复

    老北海

    精华8
    客家往事(之三):合浦客家童谣


    合浦客家童谣


    陈海春
    《礼记•本论》说:“童谣乃有声母乳,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深。”广西合浦客家童谣曾教化了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
    客家人很小的时候就可感受到客家童谣。小的时候,被家中老人放在一 个竹摇篮中,老人边摇边用客家话轻快地念道:
    “厌艾艾(摇啊摇),担塘泥,塘泥崩,打烂毑公(外公)罾。毑公骑马去告状,毑婆(外婆)揽仔上树望。望埋西(什么),望荔枝。荔枝跌落井,捡只大烧饼。大烧饼跌落河,捡只水老婆。水老婆跌落江,捡只猪儿无食糠。担去卖,卖无了,担转(回)来炒,炒无熟,打只BB卜卜。”
    客家童谣句式简短,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为多,韵脚多变,常用双句一韵脚,很顺口很优美,经老人带感情的轻吟快念,摇篮中的小孩子很快就能甜甜入睡。
    夏夜的晚上,客家山村竹风阵阵,蛙声、虫子声齐鸣,小孩子们在禾场城楼前,围坐在一起听大人们讲“阿哥威”的故事(“阿哥威”是一种鸟,整天“哥啊,哥啊”地叫,叫声凄惨)。故事听完后,有的小孩子去到附近的田野里、草丛中捉来萤火虫,做了一个纸灯笼,把荧火虫放在灯笼内。荧火虫在灯笼内一闪一闪地发着幽蓝的光,煞是好看。这个时候,小孩子就会情不自禁地念诵起萤火虫的童谣:
    “萤火虫,飞荣荣,飞到荔枝山,捡竹筒,捡竹筒做埋西?织筲箕;织筲箕做埋西?捞黄米;捞黄米做埋西?踏黄糍;踏黄糍做埋西?等阿姨。阿姨哀挪上(在哪里)?哀天上;搬得上(怎么得上)?风打上;搬得落?风打落。阿姨打发埋西转?打发黄牛带仔转;阿姨打发埋西来?打发黄牛带仔来。”
    俗话说:“无客不山,无山非客。”在山间生长的客家孩子没有什么娱乐可言,尤其在当年山村没有通电之前,银月朗照的夜晚不啻是孩子们母性抚慰,孩子们也总是与温情的东西保天然的的亲近。在客家童谣中,很多童谣是以月光起兴的:
    “月光光,照地方;马来等,轿来扛。扛晚人(什么人)?扛老陈;老陈无哀夸(不在家),扛阿妈;阿妈爱(要)屙屎,扛大姐;大姐爱炒菜,扛老妹;老妹爱喂鸡,扛老弟;老弟会烂叫,扛空轿。扛到荔枝山,有张塘,捡条鲤鱼八尺长,阿公讲留来做生日,阿毑(奶奶)讲留来娶新娘。娶只(个)新娘高天天,煮饭臭火烟,娶只新娘矮墩墩,煮饭香喷喷。”
    还有一首童谣也是以月光起兴:
    “月光光,照屋背,鸡公砻谷狗踏碓,狐狸烧火猫炒菜,斑鸠死吃陆(烫)疤嘴。”

    前一首《月光光》是客家村寨的民俗民情的写照,后一首《月光光》则是令人神往的童话世界。
    我想,凡是30岁以上在农村或从农村出来的客家人,都不会忘记《月光光》童谣。客家大诗人黄遵宪在《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一诗中这样回忆童年生活:“牙牙初学语,教诵月光光,一读一背诵,清如新灸黄。”《月光光》陪伴多少客家儿女走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啊。
    往年,客家儿童玩的最多的游戏是排令子和跳大海,这可以在白天天气好时玩。刮风下雨或冰冷的漫漫长夜,小孩子们玩得最多的则是“点指农扭”,这个游戏有一首童谣说:
    “点指农扭,盆盆石狗。石狗庆框,牵牛过径。径子弯弯,牵牛落山。山子曲曲,牵牛落屋。红鸡公,捡稗谷。捡到晚人界(的)新舅(媳妇)男女着摁覆。”
    一个小孩一边念,一边用手指在众小孩的脚上点过,当念完了,手指也随之停了下来,而手指停在哪个人的脚上,哪个人就得把脚放出去。这种古老又简单的游戏,娱乐了许许多多客家儿童的生活。
    客家童谣,它是“有声的母乳”,渗入到每个客家人的心中、血中和灵魂中,催萌了客家儿女的诗心,教化了一代又一代客家人。

    复制本楼地址 | 举报 | 全看 
    楼主 5楼 2009-06-05 20:36
    引用回复

    老北海

    精华8
    客家往事(之三):合浦客家童谣


    合浦客家童谣

    陈海春
    《礼记•本论》说:“童谣乃有声母乳,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深。”广西合浦客家童谣曾教化了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
    客家人很小的时候就可感受到客家童谣。小的时候,被家中老人放在一 个竹摇篮中,老人边摇边用客家话轻快地念道:
    “厌艾艾(摇啊摇),担塘泥,塘泥崩,打烂毑公(外公)罾。毑公骑马去告状,毑婆(外婆)揽仔上树望。望埋西(什么),望荔枝。荔枝跌落井,捡只大烧饼。大烧饼跌落河,捡只水老婆。水老婆跌落江,捡只猪儿无食糠。担去卖,卖无了,担转(回)来炒,炒无熟,打只BB卜卜。”
    客家童谣句式简短,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为多,韵脚多变,常用双句一韵脚,很顺口很优美,经老人带感情的轻吟快念,摇篮中的小孩子很快就能甜甜入睡。
    夏夜的晚上,客家山村竹风阵阵,蛙声、虫子声齐鸣,小孩子们在禾场城楼前,围坐在一起听大人们讲“阿哥威”的故事(“阿哥威”是一种鸟,整天“哥啊,哥啊”地叫,叫声凄惨)。故事听完后,有的小孩子去到附近的田野里、草丛中捉来萤火虫,做了一个纸灯笼,把荧火虫放在灯笼内。荧火虫在灯笼内一闪一闪地发着幽蓝的光,煞是好看。这个时候,小孩子就会情不自禁地念诵起萤火虫的童谣:
    “萤火虫,飞荣荣,飞到荔枝山,捡竹筒,捡竹筒做埋西?织筲箕;织筲箕做埋西?捞黄米;捞黄米做埋西?踏黄糍;踏黄糍做埋西?等阿姨。阿姨哀挪上(在哪里)?哀天上;搬得上(怎么得上)?风打上;搬得落?风打落。阿姨打发埋西转?打发黄牛带仔转;阿姨打发埋西来?打发黄牛带仔来。”
    俗话说:“无客不山,无山非客。”在山间生长的客家孩子没有什么娱乐可言,尤其在当年山村没有通电之前,银月朗照的夜晚不啻是孩子们母性抚慰,孩子们也总是与温情的东西保天然的的亲近。在客家童谣中,很多童谣是以月光起兴的:
    “月光光,照地方;马来等,轿来扛。扛晚人(什么人)?扛老陈;老陈无哀夸(不在家),扛阿妈;阿妈爱(要)屙屎,扛大姐;大姐爱炒菜,扛老妹;老妹爱喂鸡,扛老弟;老弟会烂叫,扛空轿。扛到荔枝山,有张塘,捡条鲤鱼八尺长,阿公讲留来做生日,阿毑(奶奶)讲留来娶新娘。娶只(个)新娘高天天,煮饭臭火烟,娶只新娘矮墩墩,煮饭香喷喷。”
    还有一首童谣也是以月光起兴:
    “月光光,照屋背,鸡公砻谷狗踏碓,狐狸烧火猫炒菜,斑鸠死吃陆(烫)疤嘴。”

    前一首《月光光》是客家村寨的民俗民情的写照,后一首《月光光》则是令人神往的童话世界。
    我想,凡是30岁以上在农村或从农村出来的客家人,都不会忘记《月光光》童谣。客家大诗人黄遵宪在《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一诗中这样回忆童年生活:“牙牙初学语,教诵月光光,一读一背诵,清如新灸黄。”《月光光》陪伴多少客家儿女走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啊。
    往年,客家儿童玩的最多的游戏是排令子和跳大海,这可以在白天天气好时玩。刮风下雨或冰冷的漫漫长夜,小孩子们玩得最多的则是“点指农扭”,这个游戏有一首童谣说:
    “点指农扭,盆盆石狗。石狗庆框,牵牛过径。径子弯弯,牵牛落山。山子曲曲,牵牛落屋。红鸡公,捡稗谷。捡到晚人界(的)新舅(媳妇)男女着摁覆。”
    一个小孩一边念,一边用手指在众小孩的脚上点过,当念完了,手指也随之停了下来,而手指停在哪个人的脚上,哪个人就得把脚放出去。这种古老又简单的游戏,娱乐了许许多多客家儿童的生活。
    客家童谣,它是“有声的母乳”,渗入到每个客家人的心中、血中和灵魂中,催萌了客家儿女的诗心,教化了一代又一代客家人。
    复制本楼地址 | 举报 | 全看 
    楼主 6楼 2009-06-05 20:38
    引用回复

    老北海

    精华8
    客家往事(之四):客家做社
    客家做社
    陈海春
    社,指土地神。《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引《孝经纬》:“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数,故封土为社而祀之,报功也。”在原始社会的农耕时代,人们对土地十分崇拜,每年都举行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祭社神的日子叫“社日”。一年两次。春天举行时叫“春社”,秋天举行时叫“秋社”。春社祈谷,祈求社神赐福、五谷丰登。秋社报神,在丰收之后,报告社神丰收喜讯,答谢社神。
    所以,所谓的做社,就是指拜祭土地神,以祈求土地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


    客家人大多数是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因为相对集中于交通不便的山区,所以从中原带来的习俗得以保存和延续。客家乡村就盛行从中原带来的习俗——“做社”。
    做社,就得有社坛,古代人为了吸引神明的注意,使自已的愿望更好地达于神明,往往立社种树为社的标志,故社坛多傍社树。客家人做社也和秉承了这一传统,一般把神坛设在比较高大、古老的榕树或樟树下面。村庄小的,只选定一个地方,全村人一起做社,村庄大的,则分为两处或两处以上下的地方做社,村里做社的人不分姓氏,可任选一处。
    每到做社前(比如春社选定在农历二月初二日,秋社选定在农历七月十三日,即中元节前一天),由村中推选或约定的那几个人组成社头若干名,并明确分工,然后由社头门扛着“谷萝”到各家各户登记“社份”,并收取一定的钱和米。而这个时候,因为这是带有祭祀求福的性质,所以一般人家,即使再穷,也要想尽办法做一份,或两三户人家合做一份。


    “社头”们登记收取米钱完毕,便聚在一起统计一下“社份”的多少,酌量买回生猪。香烛、酒、柴、油、盐和鞭炮等祭祀用品和必需品等一应用品。到做社那日,一早,由“社头”们扛了生猪、桌、锅去到神坛处,宰了猪,放在锅里加水煮熟,捞起摆在桌上,然后抬到神坛前,并备配其它各种祭品,点燃香烛拜祭。
    而在拜祭之前,凡参加做社的人家都派出一人(一般是一家之主,男人),担了盆钵、香

    烛之物前来一起参加拜祭,待拜祭完毕,所有参加的人散开坐在一空旷处,吃早已分好的用斩碎的猪骨头(客家人叫做“骨松”)、猪红(猪血)和米一起煮成的“社粥”。而社头们则把猪肉抬到一定的地方,把参加做社的人担来的篮子、盆钵放在地上排成行,按“社份”分配“社肉”。分“社份”猪肉要肥瘦搭配适当,猪头、猪脚、猪肝、猪肺等每份都要分得均匀。分完“社肉”之后,用秤称平均(有些地方靠“社头”用目测或用手作秤,一般所差不多)。参加做社的人则认准了自家的篮、盆钵,取出放妥后,欢欢喜喜担回家去。故古诗说:“欣逢作社上山坡,绿树丛中百鸟和。少妇提篮如赶集,田翁结伴似穿梭。桑榆共乐升平日,禾黍咸欢大有歌。融族睦邻风俗古,归时野径笑声多。”

    人们把“社肉”和“社粥”担回家后,当晚一家人一起吃“社肉”“社粥”,人们相信,凡是吃过“社肉”“社粥”的人,都可望得到吉祥。

    凡参加做社拜祭的人,在吃“社粥”的时候,都会喝点白酒,有时高兴,会喝醉,故唐人王驾《社日》一诗说:“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做社过一些日子后,“社头”自然会公榜开支数目,以示公道,牵头做社的“社头”们没报酬,只是在分“社肉”和“社粥”之时,当众公开要一点,做得十分合理,因而自古有“公道过做社”的俚语流传。


    这使我想起陈氏祖先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陈平。一年,正逢社祭,人们推举陈平为社庙里的社宰,主持祭社神,为大家分肉。陈平把肉一块块分得十分均匀。为此,地方上的父老乡亲们纷纷赞扬他说;“陈平这孩子分祭肉,分得真好,太称职了!”陈平感慨地说:“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假使我陈平能有机会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样恰当、称职)”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一是客家人的根在中原;二是公道自在人心。设若中国人心公道,制度民主,有才能的、公道公平的人就可以象陈平一样“得宰天下。”






    复制本楼地址 | 举报 | 全看 
    楼主 7楼 2009-06-08 08:50
    引用回复

    老北海

    精华8
    客家往事(之四):客家做社


    客家做社
    陈海春
    社,指土地神。《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引《孝经纬》:“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数,故封土为社而祀之,报功也。”在原始社会的农耕时代,人们对土地十分崇拜,每年都举行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祭社神的日子叫“社日”。一年两次。春天举行时叫“春社”,秋天举行时叫“秋社”。春社祈谷,祈求社神赐福、五谷丰登。秋社报神,在丰收之后,报告社神丰收喜讯,答谢社神。
    所以,所谓的做社,就是指拜祭土地神,以祈求土地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
    客家人大多数是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因为相对集中于交通不便的山区,所以从中原带来的习俗得以保存和延续。客家乡村就盛行从中原带来的习俗——“做社”。
    做社,就得有社坛,古代人为了吸引神明的注意,使自已的愿望更好地达于神明,往往立社种树为社的标志,故社坛多傍社树。客家人做社也和秉承了这一传统,一般把神坛设在比较高大、古老的榕树或樟树下面。村庄小的,只选定一个地方,全村人一起做社,村庄大的,则分为两处或两处以上下的地方做社,村里做社的人不分姓氏,可任选一处。
    每到做社前(比如春社选定在农历二月初二日,秋社选定在农历七月十三日,即中元节前一天),由村中推选或约定的那几个人组成社头若干名,并明确分工,然后由社头门扛着“谷萝”到各家各户登记“社份”,并收取一定的钱和米。而这个时候,因为这是带有祭祀求福的性质,所以一般人家,即使再穷,也要想尽办法做一份,或两三户人家合做一份。
    “社头”们登记收取米钱完毕,便聚在一起统计一下“社份”的多少,酌量买回生猪。香烛、酒、柴、油、盐和鞭炮等祭祀用品和必需品等一应用品。到做社那日,一早,由“社头”们扛了生猪、桌、锅去到神坛处,宰了猪,放在锅里加水煮熟,捞起摆在桌上,然后抬到神坛前,并备配其它各种祭品,点燃香烛拜祭。
    而在拜祭之前,凡参加做社的人家都派出一人(一般是一家之主,男人),担了盆钵、香烛之物前来一起参加拜祭,待拜祭完毕,所有参加的人散开坐在一空旷处,吃早已分好的用斩碎的猪骨头(客家人叫做“骨松”)、猪红(猪血)和米一起煮成的“社粥”。而社头们则把猪肉抬到一定的地方,把参加做社的人担来的篮子、盆钵放在地上排成行,按“社份”分配“社肉”。分“社份”猪肉要肥瘦搭配适当,猪头、猪脚、猪肝、猪肺等每份都要分得均匀。分完“社肉”之后,用秤称平均(有些地方靠“社头”用目测或用手作秤,一般所差不多)。参加做社的人则认准了自家的篮、盆钵,取出放妥后,欢欢喜喜担回家去。故古诗说:“欣逢作社上山坡,绿树丛中百鸟和。少妇提篮如赶集,田翁结伴似穿梭。桑榆共乐升平日,禾黍咸欢大有歌。融族睦邻风俗古,归时野径笑声多。”
    人们把“社肉”和“社粥”担回家后,当晚一家人一起吃“社肉”“社粥”,人们相信,凡是吃过“社肉”“社粥”的人,都可望得到吉祥。
    凡参加做社拜祭的人,在吃“社粥”的时候,都会喝点白酒,有时高兴,会喝醉,故唐人王驾《社日》一诗说:“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做社过一些日子后,“社头”自然会公榜开支数目,以示公道,牵头做社的“社头”们没报酬,只是在分“社肉”和“社粥”之时,当众公开要一点,做得十分合理,因而自古有“公道过做社”的俚语流传。
    这使我想起陈氏祖先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陈平。一年,正逢社祭,人们推举陈平为社庙里的社宰,主持祭社神,为大家分肉。陈平把肉一块块分得十分均匀。为此,地方上的父老乡亲们纷纷赞扬他说;“陈平这孩子分祭肉,分得真好,太称职了!”陈平感慨地说:“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假使我陈平能有机会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样恰当、称职)”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一是客家人的根在中原;二是公道自在人心。设若中国人心公道,制度民主,有才能的、公道公平的人就可以象陈平一样“得宰天下。”

    复制本楼地址 | 举报 | 全看 
    楼主 8楼 2009-06-08 08:53
    引用回复

    老北海

    精华8
    声明:以上及以下的所有文章,均为本人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不得抄袭、转载、摘编——眼看手不动。如确有需要,请与我联系。信箱:[email=chenhaichun217@163.com]chenhaichun217@163.com[/email]。(陈海春)
    复制本楼地址 | 举报 | 全看 
    楼主 9楼 2009-06-08 09:01
    引用回复

    老北海

    精华8
    声明:以上及以下的所有文章,均为本人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不得抄袭、转载、摘编——眼看手不动。如确有需要,请与我联系。信箱:[email=chenhaichun217@163.com]chenhaichun217@163.com[/email]。(陈海春)
    复制本楼地址 | 举报 | 全看 
    楼主 10楼 2009-06-08 09:03
    引用回复

    老北海

    精华8
    上楼,游戏各有不同,我们那里是这样玩的.还有童谣,各个地方又有不同.
    复制本楼地址 | 举报 | 全看 
    楼主 11楼 2009-06-09 08:46
    引用回复

    老北海

    精华8
    谢谢梦抱美人鱼!
    复制本楼地址 | 举报 | 全看 
    楼主 12楼 2009-06-09 12:35
    引用回复

    老北海

    精华8
    客家往事(之五):

    黄瓜·黄瓜皮
    陈海春
    这个月是六月了。“三月婆,四月李,五月黄瓜吊颈死。”这是客家人的一句俗语,说的是三月有“三月婆”(野草莓),四月有李子,五月黄瓜都死了——是蔫死在竹篱笆上。时已是六月,已经没有黄瓜了,但近日读诗,苏轼有一首《浣溪沙》的诗说: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牛衣古柳卖黄瓜”,让我回忆起小时候有关黄瓜的一些事。
    客家村子,各家各户三、四月都种有黄瓜。
    黄瓜是间种在芋头地上的,一、二月,黄瓜慢慢长大了,人们便到山上砍些细长的竹子,做成“利”(竹篱笆),然后拿去插在黄瓜秧的旁边,黄瓜就顺着“利”渐渐长大。长大的黄瓜青翠欲滴,水淋淋的,惹人吞口水。
    黄瓜可以生吃和熟吃。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平日里,客家人大多吃的菜是咸菜、瓜皮,有黄瓜的季节,炒黄瓜是客家人餐桌上最为好吃的一道新鲜菜了。
    黄瓜生吃最为解渴。小时候上山捞柴(砍柴)或去放牛,口渴了,怎么办呢?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买一个军用水壶,装了“饮”(米汤)或滚水去吃,没有这种条件的,口渴了就只能吃酸藤叶、吃盐味、吃山沥水、吃罗芒。有黄瓜的季节,口渴了,看看四周无人,便慢慢“巡”进芋头地里,随手摘了人家一条黄瓜便赶紧走出来。前段时间,在合浦县城一个客家人的医生处看病,听他正和一个人聊天。他说:“我什么都做过,还做过贼。”听了之后,我吓了一跳,在人们的心目中,做贼可是个大件事。又听他说下去:“小时候去捞柴,口渴了,便进人家的黄瓜地里偷了人家的黄瓜吃。”如此说来,几乎客家人都是“贼”了,小时候,谁没有摘过人家的黄瓜吃呢?
    黄瓜吃不完,就用来做黄瓜皮。
    先把黄瓜洗净煮熟,然后用盐腌过,再拿去摆在地上晒。“摆黄瓜”这个词很好玩。小时候看电影,解放军把敌人全部消灭了倒在地上,大人们说是“摆黄瓜”。客家人见事起喻的本领实在是厉害。黄瓜晒干后,就成了黄瓜皮,入在瓮里,没菜吃时,就可拿出来吃。读中学时,学校一般都是没有菜卖的,而且即使有,也没有钱吃得起。客家学生就用麦乳瓶或腐乳瓶装了黄瓜皮去学校,一个星期,就是吃黄瓜皮送饭、送粥。有时一个星期没到,黄瓜皮就发霉了,没有菜,可以借别个同学的,或者就只能吃白饭。往年的客家学子,就是如此不屈不挠地完成学业的,就像黄瓜皮,越晒越韧,咸而越韧,苦而越韧。如果说,客家人的精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么,这种精神,就是客家精神的最大体现。
    当然,努力了,并不就意味着成功。在人类社会,能够功成名就、名扬天下的毕竟是极少数,即使人人都刻苦努力了也是如此。这样说来,功名利禄是不平等的,唯独精神,在精神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只要我们心怀正义、刻苦努力,不荒废自然赋予我们的条件、机遇,就是成功的了,至少,我们在精神上是丰富了,成功了!
    复制本楼地址 | 举报 | 全看 
    楼主 13楼 2009-06-11 10:09
    引用回复

    老北海

    精华8

    客家往事(之五):
    黄瓜·黄瓜皮
    陈海春
    这个月是六月了。“三月婆,四月李,五月黄瓜吊颈死。”这是客家人的一句俗语,说的是三月有“三月婆”(野草莓),四月有李子,五月黄瓜都死了——是蔫死在竹篱笆上。时已是六月,已经没有黄瓜了,但近日读诗,苏轼有一首《浣溪沙》的诗说: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牛衣古柳卖黄瓜”,让我回忆起小时候有关黄瓜的一些事。
    客家村子,各家各户三、四月都种有黄瓜。
    黄瓜是间种在芋头地上的,一、二月,黄瓜慢慢长大了,人们便到山上砍些细长的竹子,做成“利”(竹篱笆),然后拿去插在黄瓜秧的旁边,黄瓜就顺着“利”渐渐长大。长大的黄瓜青翠欲滴,水淋淋的,惹人吞口水。
    黄瓜可以生吃和熟吃。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平日里,客家人大多吃的菜是咸菜、瓜皮,有黄瓜的季节,炒黄瓜是客家人餐桌上最为好吃的一道新鲜菜了。
    黄瓜生吃最为解渴。小时候上山捞柴(砍柴)或去放牛,口渴了,怎么办呢?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买一个军用水壶,装了“饮”(米汤)或滚水去吃,没有这种条件的,口渴了就只能吃酸藤叶、吃盐味、吃山沥水、吃罗芒。有黄瓜的季节,口渴了,看看四周无人,便慢慢“巡”进芋头地里,随手摘了人家一条黄瓜便赶紧走出来。前段时间,在合浦县城一个客家人的医生处看病,听他正和一个人聊天。他说:“我什么都做过,还做过贼。”听了之后,我吓了一跳,在人们的心目中,做贼可是个大件事。又听他说下去:“小时候去捞柴,口渴了,便进人家的黄瓜地里偷了人家的黄瓜吃。”如此说来,几乎客家人都是“贼”了,小时候,谁没有摘过人家的黄瓜吃呢?
    黄瓜吃不完,就用来做黄瓜皮。
    先把黄瓜洗净煮熟,然后用盐腌过,再拿去摆在地上晒。“摆黄瓜”这个词很好玩。小时候看电影,解放军把敌人全部消灭了倒在地上,大人们说是“摆黄瓜”。客家人见事起喻的本领实在是厉害。黄瓜晒干后,就成了黄瓜皮,入在瓮里,没菜吃时,就可拿出来吃。读中学时,学校一般都是没有菜卖的,而且即使有,也没有钱吃得起。客家学生就用麦乳瓶或腐乳瓶装了黄瓜皮去学校,一个星期,就是吃黄瓜皮送饭、送粥。有时一个星期没到,黄瓜皮就发霉了,没有菜,可以借别个同学的,或者就只能吃白饭。往年的客家学子,就是如此不屈不挠地完成学业的,就像黄瓜皮,越晒越韧,咸而越韧,苦而越韧。如果说,客家人的精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么,这种精神,就是客家精神的最大体现。
    当然,努力了,并不就意味着成功。在人类社会,能够功成名就、名扬天下的毕竟是极少数,即使人人都刻苦努力了也是如此。这样说来,功名利禄是不平等的,唯独精神,在精神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只要我们心怀正义、刻苦努力,不荒废自然赋予我们的条件、机遇,就是成功的了,至少,我们在精神上是丰富了,成功了!
    复制本楼地址 | 举报 | 全看 
    楼主 14楼 2009-06-11 10:10
    引用回复

    老北海

    精华8
    客家往事(之六):

    阉鸡、整锁、补锅
    陈海春



    小时候,在合浦东北部我的家乡客家地区,当东南风吹得马尾松“呼呼……”响的时候,“阉鸡整锁补锅哦”的呼喊声又在村中响起,一个担着各种工具的客家汉子穿行于村道中。我们这些爱趁热闹的小孩子于是纷纷亦跟着乱叫“阉鸡整草补锅哦”,不理大人们的“整锁”不是“整草”的纠正,赶去围观。

    旧时的乡下,乡里的人认为,生公鸡有毒,凡久病缠身或有疮伤肿痛的人都不能吃。故鸡仔养大到二、三个月后,雄鸡该啼叫时,就要阉割;同时,由于当时农村经济的落后,大部份的家庭都使用生铁锅,容易烂,烂了就要补,所以,阉鸡整锁补锅之业就应时而生。
    阉鸡用的工具有:一把夹子(另一端是刀)、一把锥子(另一端弧形,有个小孔缠住一根棕线或尼龙线,阉鸡人术语称“吊针”)、一个小勺、一个“阉鸡撑”。阉鸡时,先把阉割部位的鸡毛拔光,用刀割开皮肉,用“阉鸡撑”撑开一个洞。拨开鸡肠,阉鸡人然后凭经验用“吊针”的丝线寻找到鸡阳(鸡的睾丸),并缠住鸡阳的根部,轻轻拉来拉去,慢慢把它拉断,之后,用小勺把鸡阳舀出,再用上述方法把另一个鸡阳割断舀出,然后,把鸡毛塞在刀痕上,淋上一点火油(花生油),此鸡就已阉完。

    补锅有炉灶、风箱之类设备。补锅时,只见补锅人用一把小铁锥试探着烂锅裂痕,找出漏洞,又把漏洞周围的烂铁敲掉,然后,把生铁片搅碎,投入早已置放在燃烧着木炭的炉中的“煲耳”内,拉风箱加热,待“煲耳”内的生铁烧熔为铁浆,再用小勺舀出来,放在一叠叠得厚厚的旧布上面,一手快动作从锅底把铁浆塞入漏洞里,另一手用一个布团在锅面上把铁浆压平,做到底面相压补密漏洞。最后在补好地方抹些白膏泥浆,放水试试没有发现漏水之后才算完工。

    整锁其实就是修锁,没什么看头。

    阉鸡整锁补锅的人为村民提供了方便,在当时经济困难的生活中,为村民节省了一笔钱和许多的麻烦,受到了村民的欢迎,但在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对于好奇心特重的小孩子,看“阉鸡佬” 阉鸡补锅,无异于观看一场技艺的操作表演,真是大人高兴,小孩子们高兴。

    时至今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的方便,村民们锅烂不再补,阉鸡是到圩场里去,操阉鸡整锁补锅之业而走村过垌的人已不复存在。

    复制本楼地址 | 举报 | 全看 
    楼主 15楼 2009-06-14 10:43
    引用回复
    描述
    快速回复

      [完成后可按 Ctrl+Enter 发布]恢复刚才写的帖子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贴 | 点这里注册
      商情广告
      牵手人生婚介

      牵手人生婚介-->告别虚假婚托,走进真正完美&健康的美好姻缘。

      18777968058 苏老师
      好儿郎潜能早教私塾学堂

      潜能早教训练记忆高效学习。 学用经典一对一教多语种学。 德智体美琴棋书画游学自然。QQ:40173649

      13977928888
      德创物流

      高端管理系统,专业规范流程

      电话:18077952077
      『1886私人摄影』

      『1886私人摄影』限量版外景婚纱专属定制强势来袭!让你一生一次的婚纱拍摄过程成为您爱的旅途!电话:15278914886;QQ:1213203842

      15278914886
      博瑞生活代理服务公司

      专业帮忙办事--大事小事偷懒事,难事丑事棘手事。您花钱,我们帮你办。

      0779-3033215
      北海市菜园里辅导学校

      学校荟萃了部分从事教学多年、经验丰富的优秀老师。 面授教学与远程教学为一体的教育培训基地。

      电话:0779-3033720
      北海市少年儿童故事大赛

      北海市少年儿童故事大赛开始报名啦! 电话:13977956775 0779-2652985

      0779-2652985
      北海市中心血站

      无偿献血,免费用血!血费报销咨询电话:3909616   北海市中心血站网址: bhzxxz.com

      电话:3909616
      玉林师范学院

      2013年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学习时间短,学费低,国家承认学历,可办教师资格证等。

      13607792093  曾老师
      中国藏茶藏金阁

      主营藏茶系列产品,冬虫夏草、青稞酒、青稞饼等。藏茶具有降血脂、血压功效,乃送礼佳品。

      0779-3831366

      陈海春楼主

      老北海

      主贴精华 8

      了解北海365

      本站内容为用户上传,相应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