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这封辞助信让人肃然起敬
新华网北海9月22日电(记者梁思奇)“余阿姨,很奇怪这个时候写信给你吧?我这次写信给你是为了下学期我不用你的资助了,因为姐姐现在外面打工有钱了,可以给我交学费了。很感激阿姨多年来的照顾和帮助……阿姨的资助金可以资助我们学校某个同学啊,你可以向我们学
校的老师说一下。”
这是记者日前在一位助学市民处看到的信,写信人是北海市涠洲岛一名姓潘的学生。5年前,父亲去世的小潘因家庭困难面临失学,经热心人介绍,北海市民“余阿姨”与她结对,每个学期资助她200元学费。本学期开学前,正打算托人将学费送去的“余阿姨”收到了辞助信。
“这比资助一个学生学成毕业还让我高兴。”不愿透露姓名的“余阿姨”说。
姓潘的学生对帮助自己的人心存感念,这种“感恩意识”是一些人所缺乏的。人们常常抱怨自己的环境缺乏乐于助人的风气,但对乐于助人的行为却不知回应。在公交车上有人让座,被让座人泰然入座却不说一声“谢谢”;有人捡到钱包交还失主,后者拿回钱包就走;同样是捐资助学活动,一些受助学生连续几年没给资助人写一封信。缺乏“感恩”意识的人,对任何道义上的帮助,都视为理所当然,得不到帮助就心怀怨毒,对别人获助愤愤不平。
这位农村女孩的诚信也令人感奋。当外出打工的姐姐能为她解决学费后,她主动告知资助人。她想到的是,还有更困难的人需要这样的帮助。一个饱受贫困的孩子,有这样一份推己及人的自觉,心胸不可谓不宽广,令人肃然起敬。
贫困是一种客观现实。对身处贫困的人,除了完善各种制度给予救济外,社会应援之以手,大力倡导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身处贫困的人,也要正确面对贫困,自强自尊。小潘同学辞助之举,就是一例。只要扶助者重承诺,不抱施舍之心;受助者讲诚信,深怀感恩之念,乐于助人就能蔚然成风,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