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银行”是对道德的亵渎
李红军
为了回报青年志愿者,东营市东营区推行了“青年志愿服务储蓄”活动,志愿者将平时的志愿服务存入”道德银行”,在自己遇到困难或年老时可以从”道德银行”得到经常性回报。但令组织者意想不到的是,青年志愿者讲求的是无私奉献,不图回报,并不领他们的“情”,开张没多久的“道德银行”终因“经营业绩”太差而不得不关门。(《齐鲁晚报》2月12日报道)
据悉,“志愿服务储蓄所”虽然倒闭了,可青年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活动却比以前更红火了,而且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一方面是“道德银行”的“经营不善”而倒闭,另一方面,青年志愿者活动却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一喜人变化昭示人们:道德本无价,用市场经济的眼光去审视人们的道德价值趋向显然是不合时宜的。道德是人类的高尚情操,它是不应该被蒙上功色彩的,是不应该被铜臭腐蚀的。
最近几年,很多地方相继推出了“道德银行”,这种行为被称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作模式”,被称作“新生事物”,并一度受到人们褒奖。但凡在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中帮助了别人的人,献过爱心的人,“道德银行”便发给他们一张“道德储蓄卡”,这种“储蓄卡”说白了就是一种“用时之需”,当自己今后遇到困难,比如家人需要照料,个人蒙受种种不幸需要人伺候的时候,可以凭“道德银行”的存折享受社社会公益性服务,与人方便,与己也方便。
应该说,设立这种“道德银行”的初衷是善意的,意在倡导和推崇一种人文层面意义上的关爱之举。那么为何这一善举却遭到人们的抵制呢?这恐怕还在于并不了解当今青年人的真实心态,并不了解当今青年人的价值趋向。目前的社会境况是,很多人做好事并不是为了“有恩必报”,有些完全是出于一种道义心肠,他们把帮助别人看成是一种善行,并不是带着某种功利目的,这样的做法是符合人性的,也是更道德的,更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观。
泱泱华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向善之举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许多人慷慨施舍,把帮助别人当修炼心性,历练人生的修养方法,并不是为了图回报,武训沿街乞讨兴办学堂,陈嘉庚把一生的资财都用作办教育,只是为了体现一种人生境界,尤其陈嘉庚,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地实践着“我毕生以社会公益事业为人生奋斗目标”的人生理念,其高风亮节委实让人感动。
诚然,
随着市场经济社会的到来,人们的价值趋向呈现“多元化”,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下,用一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审视眼前的一切,显然是与时代不甚合拍的。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就是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变得越来越高尚,功利性的东西正在遭到人们的厌恶与唾弃,在这样一种现实社会背景下,不能再用传统的观念和眼光来审视社会道德的价值判断,要知道,当今社会的主流意识并不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们正在追求一种很高尚的情感,更崇尚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
“道德银行”遭遇“倒闭”困境,犹如春风拂面,让人感奋,它给我们的社会中人上了很好的一课。道德本无价,做好事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的升华,用“储蓄求利”的方式来刺激青年志愿者的“消费”是对他们精神世界的亵渎。
注:青年志愿者是从属团中央的一个全国性志愿者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