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的外沙桥


三娘湾大叔
北海今天的外沙,是九十年代初(经过庞大的填海工程)拓宽以后才形成的。穿过外沙桥,来到外沙,影入人们眼帘的是一个接一个的海鲜大排档,这里的生猛海鲜确是北海饮食业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来自四面八方的食客络绎不绝。在这里,人们可边品偿着美味海鲜,边看大海,蓝色的波涛,时而翻滚起雪白的浪花,海潮,涛声,凑出了北部湾独特的乐章......这里的生猛海鲜饮食生意确是十分兴隆,老板们也忙碌个不停,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说起外沙,我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了我的童年时代,由于一种特殊的缘份,我小时候曾经在外沙桥附近生活过一段时间。
那已经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事了,那个时候的外沙还很小,地方也只有现在十分之一那么大吧。一座古老的外沙桥是通往外沙的唯一通道,说起这座桥还真有点特色,采用了断开式的设计,每遇到轮船或者帆船从这里经过,桥的中央就会自动地断开升起,船过完之后就跟着下降,恢复回原位。初到此地的人都禁不住多看几眼外沙桥,觉得工程师们的设计真是巧夺天工呀。
外沙这段海港当时还叫“老港”,当时“新港”还在建设初期。这里每逢遇到台风,很多很多的渔船、帆船都回到这里来避风,密密麻麻的,整个海港都是船挨着船。船上大大小小的桅杆就象树林一样,连成了一片。风涌着浪,浪摇着船,桅杆也随着一摇一摆的,真是气派极了。
当时的外沙只有位数不多的轮船,大多数的还是帆船,还很落后,当时北海的居民还在用木柴、干草烧火做饭,所以到这里停舶的帆船大多数都是装运柴草的,外沙一带的大堤确是一座名符其实的“柴草长廊”。市民们来买柴草的也非常的热闹,用肩挑的,用手推车推的,还有不少老妈妈背着个背篓在大堤上捡那些散落的木柴、木梢。因为当时码头上还堆放着许多煤炭,因此整个外沙一带的江滨大堤满地都是煤灰,到处都是柒黑柒黑的,那些光着两脚在玩耍小该,一会儿功夫,就一个个都变成了“黑脚狸”。
最值得一看的还数那些留着长辫子、带着海帽、摇着小艇、到处穿梭着做小买卖的“邓家婆”,黑色的裤子,天蓝色的半长袖渔家女式粗布衫,手中摇着橹,身子一扭一扭的,就好象纺织姑娘在抛梭子那样的自如、闲熟。那个时候人们所叫的“邓家婆”,都是些没有陆地住所的打渔人家。他们的家就在渔船上,就一望无际的点点渔舟里,就在外沙桥海边的“小木屋”里。用许多根木头打个桩,木桩上钉个木板,然后再在上面盖个小房子,就是很简易的小木层建筑,人们都称它为“邓家棚”。海水长潮了,就刚好淹到门口下面半尺左右,退潮了,就看见很多很多根木桩,把一间小屋托在了半空中.....帆船、小艇、邓家婆、小木层,还有鱼翁打鱼的哨声、海螺号的嘟嘟声,这就是我小时候外沙给我留下的一幅美丽图画。
当时,外沙一带的小朋友都有个“吃饭满街跑”的习惯。傍晚,每当吃晚饭时分,都有许多许多的小朋友,手里捧着小饭碗,边吃饭,边跑,边玩。还有的贪玩小孩干脆就把饭碗往地上一放,玩起了“跳飞机”游戏,玩累了再接着吃饭。
童年时代,留在我记忆里的外沙,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那么的有趣。那个时候的外沙,真象是很古老,很古老。但现在回忆起来,却又好象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的美丽......
写于 2006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