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讲座完全出于机缘巧合,若不是从“线人”处收到风声,有两位来自北京的鸟类学专家专程在十月长假赶来北海看鸟;我们的几位鸟类爱好志愿者又在专家的指点下,对冠头岭过冬迁徙的鸟类进行了数天疯狂的观察,这次的讲座恐怕也是个没影的事。不过也正是由于这些“机缘”,让我们有了一次聆听学者声音的绝好机会。在我写下这些文字时,两位专家今天就要启程返回北京,在相识的这短短一天中,两个北方爷们给大家留下的印象不可谓不深刻。 韩冬:北大附中生物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科院,于加拿大攻读研究生学位,曾去往多个国家拍摄野生猛禽及鸟类。
大虎:目前就职于FFI(野生动物保护国际中国项目),长期从事猛禽救助工作,本次专程到北海调查野生猛禽的生存状态。
对他俩的认识,请大家先从一篇报道开始——一只迁徙的鹰在北海被捕猎者弄伤眼睛,万幸的是遇到了两位从北京来的鸟类专家现场连线北京 救治受伤山鹰(
南国早报 2010-10-04 ■ 本报记者 许海鸥 文/图 )
[float=left]

[/float] 一只繁殖于东北的凤头蜂鹰(又名东方蜂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迁徙经过北海时,不幸落入猎捕者的网中。万幸的是,它遇上两位专程从北京到北海调查迁徙猛禽的鸟类专家。
10月2日,北海几名鸟类保护志愿者,一大早就来到北海冠头岭,防止有人趁节日偷猎鸟类。上午11时许,志愿者拦住一名在树下张网的偷猎者,他的篮子里还有四五只火鸠和一堆捕鸟的网具。一只山鹰被绑在树梢,作为鸟媒来吸引其他鹰类。
志愿者爬上树,将鹰解救下来时,发现鹰的眼睛已被偷猎者缝上了。
正当志愿者不知如何解救这些鸟时,北京“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的猛禽专家“大虎”与韩冬闻讯赶来。他们是到北海调查迁徙的猛禽的情况,当天正在山上看鸟,得知消息后过来看个究竟。认出这是一只凤头蜂鹰后,“大虎”拨通了北京一个猛禽救护中心朋友的电话,对方指导他进行救治。“大虎”告诉志愿者,必须让这只鹰静养几天,才能确定它的眼睛是否能恢复,才知道它能否重返大自然。
下山后,“大虎”专门到药店买了眼药,然后像抱婴儿一样,亲昵地将鹰抱在怀里,让韩冬为它上药。之后,他把鹰放进一个专门的大纸箱里,“鹰眼睛不能见光,爪子暂时不能着地”。[float=right]

[/float] 记者注意到,“大虎”根据鹰的伤情变化,多次打长话向北京的朋友请教。看到鹰显得又渴又饿,他又打电话请教如何喂鹰,然后再次跑到药店,买来针具,仔细地将萄萄糖水喂进鹰的嘴里,他还不停地嘟囔着:“慢点,别呛着了。”旁人拍照时忘记关闪光灯,他马上捂住鹰的眼睛:“把闪光灯关了,它的眼睛受不得刺激。”
平时非常凶悍的山鹰,在“大虎”怀里显得非常温顺,正喂着,他突然乐了:“哎哟,它啄我了,可是一点都不痛。”
“大虎”还决定,利用国庆长假在北海度假的时间,为当地保护鸟类志愿者上一堂鸟类救护常识课。
当天傍晚,“大虎”他们把几只经过治疗的火鸠拿到山上放飞。让人感动的是,放飞前,他认真地一只只检查伤情,确定它们能飞后,才一只只放了。放飞时,他还一再交待方式:要捧在手上,抖动几下,让它慢慢适应,自己飞……
令我们遗憾的是聆听讲座的人数,但令我们惊喜的是讲座的内容。那可真是:精彩十足受益匪浅!By: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