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客家民系的一支,北海客家的形成必然与客家南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相一致,这从北海客家现有的谱牒记事中可以为证。
试以北海客家中主要姓氏谱牒所记为例:“陈氏族谱”中记:及至北宋末年金兵作乱,朝廷南迁,我留居江西之族系为避战乱又大举南迁。考我陈何九公之先辈,出自江州义门魁公之后,其七世孙六郎由闽入粤,传至念一郎公生何九。明朝中叶,何九公迁粤西,先到廉州小住数年,又从廉州西迁钦州……”
“彭氏族谱”中记:彭氏之族,于明正德年间由福建迁居广东廉州、钦州、合浦,至万历年间(1573-1620年),彭益自廉州迁陆川文里。广西合浦县公馆镇陂塍村公所由十多条村子组成,百分之九十五为彭姓,人口上万。白沙镇宏德彭屋有三百多人,也是民国时期由陂塍迁来的……”
“朱氏族谱”中记:合浦香山全体叔侄敬献的楹联为:宗室本江西,亿万斯年,谨记衙前香山同血脉;支源迁博邑,千百余载,莫忘大旗陀角共渊源。’上联说明合浦县(清属广东辖)香山朱姓氏族之源流,宗室本源来自江西。下联说明合浦香山朱姓支源是博白迁徙而去,大旗”,陀角”,清代博白县辖的堡(相当于现今的乡镇)名。大旗堡,辖地相当于现今的沙河镇;陀角堡,相当于现今的合江镇和东平镇两镇的辖区。这些地方的朱姓氏族渊源相同。”
“石氏族谱”中记:福建同安石氏在广西已知各个分支……合浦献义公支三十七郎之四世孙(名讳失考)于元末明初乱世之际由惠州避走南雄珠玑巷,五世孙献义公则于明洪武年间又由南雄与周、莫姓二人义结金兰,沿北江而下至广州,再临海西行,直至今广西合浦县山口镇山角村定居。此支分布于合浦、北海、钦州、防城、灵山、浦北等县市,达13000之众。”
“黄氏族谱”中记:合浦黄氏,明宣德、正统之时(1426-1449年)自广西博白迁入,其始迁者为黄君相,即福旺黄氏之始迁祖。(136)从广西博白迁来。字派:唯永振色德接有日超庚旭文继贤才其兴家国胜……”
“刘氏族谱”中记:刘姓,讳庆,字吾桂。妣余氏、石氏、吴氏、赵氏。官授湖北宝庆府知府、浙江宁波府尹,后调任河南府。生于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岁(公元1371年)二月十四日未时,享寿70岁,居江西南昌府新建县仙嶂村。生五子:万渊、万习、万忠、万宗、万江。后裔分居广东梅县、曲江、翁源、乳源、高州、廉州……”
“廖氏族谱”中记:公馆镇24个村(居)委会中,14个有廖姓人居住。公馆廖姓现住人口有13800人,是公馆人口最多的一个大族。公馆廖氏太始祖光景原籍江西,后分居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光景裔孙日恭公于清咸丰年间从福建迁居广东恩平,后经商到公馆街上立业。光景公裔孙玉琛公后裔益富公于清咸丰年间由广东廉江迁到合浦县公馆圩镇创基立业。”
“梁氏族谱”中记:梁姓在宋代时就出现在宁化,台湾中蛎市《梁氏族谱》记载:宋时,有梁孟坚为兵部左待郎,居宁化石壁乡。’孟坚的先辈是由广东合浦县入福建南安、惠安,继而迁入宁化。宋末,孟坚六世孙永元,移潮州府程乡县永南镇;永利移潮州;永贞大子福,迁梅州松口山口乡。后子孙繁衍于闽粤。”
“张氏族谱”中记:张氏“明朝成化7年(公历1471年)迁居广东省廉州府石康县六罗。在石康县六罗定居后,将母骸骨安葬在地名麻地山穿江岭嘴(在六罗族祠前右方),石磊为穴,墓乙山辛向,坤申方出水。”
“范氏族谱”中记:范茂林所生兄弟六人除二祖元寿和晚祖元全留居福建宁化县石壁乡。其他福康宁庆四祖迁流两广分别定居于陆川旺坡元福公,海南文昌元康公,博白新圩元宁公,合浦南山元庆公。”
“李氏族谱”中记:始祖李南英,北宋河南仪封县人,康定元年(1040年)庚辰科进士,宦游白州,晚年占籍南昌(属白州所辖之一县),其先辈居江西省吉安府。南英生子李时亮,时亮宋天圣二年(1024年)中举,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登章衡榜‘榜眼’任廉州知府。李时亮生四子,其中念一、念二、念三……念一公支系现发居于博白、东平、龙潭及合浦、广东化州、吴川县各处约14万人。”而李姓的另一支则“明朝从江西太和县竹根村朱矢巷来仕于廉州府,后定居于此”。
据《秦氏家谱传流记》载:秦氏之姓为天水郡者……吾宗之先四川成都府华阳县人,由秦安民公仕宋,为昌化郡宜伦县、廉州、合浦尹,卒于官。二代子九官,落籍合浦,授吴州文学,未士而卒。三代子为国子监学録秦湿……其后裔复迁合浦。”从以上的客家牒谱记述中,可以清楚地理出北海客家南迁的时间和路线。
[wmv=314,256,1]
[/w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