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星战三5月19号全球首映的日子已经过去一个月了,街头的灯箱广告还是铺天盖地的星战广告,犹大精神矍铄地向人们展示星战的64位AMD技术的视觉冲击感。不是星战迷,但是还是跑去电影院看了。因为这种电影需要在宽大屏幕下看才比较有感觉。或者从另一层意思上来说,也只有宽大屏幕下才突兀出了它的价值。据一位星战迷说:我不挑它的毛病,只要它拍出来了,我就觉得很好。这境界估计很难达到啊!
到电影院看电影的人一向是屈指可数的。偌大一个放映厅,寥寥几个人。这个电影院,离我们学校最近,所以也曾经来过几次,仗着学生票可以打半价。想起曾经听过北大一个教授的讲座(那人后来还在央视12套的名家论坛节目上做讲座,也是关于电影的),她说,她最喜欢到电影院观看大片,以至于她的朋友都嘲笑她说,你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得一套一套的,可是我们看到的却都是你在电影院看这些外来的商业大片。她反唇相讥:正是商业大片才应该在电影院看,而别的电影,都可以自己一个人在家里欣赏。那些,跟屏幕大小无关。于是想起我自己一个人看的《空房间》,大冬天躺着床上,拿着被子盖住眼睛以下的部位,看得发呆,结束了也不想说话。还有《那山那人那狗》,看到中间还可以开QQ和妈妈说上几句话,就是这样朴素但是难忘的电影。……扯远了。
星战扫盲:我还特意找了些资料。第一部星战诞生在1977年,那个时候的中国电影还是一穷二白,更别提看见这种划时代的大制作了,所以那个时候它还没能侵入我们的生活。后来我们有了录像带,有了VCD,有了DVD,有了质量比正版还好的盗版,有了BT,有了……之后,星战才算走偏门侵略了我们的感观。星战到现在已经拍了6部,可是它是按倒叙的手法拍的,因为导演觉得第四部的剧本写得好,准备得很充分,而且当时的科技手段也拍不了别的许多大场面,所以就从第四部开始拍摄,但是这样倒让很多人成了星战迷:很多谜团解不开啊!就等着后来看“前传”,一部部慢性明白到底,多揪心!
从一开始没人投资,到现在的超大成本,这6部电影可以说改变了N多人的命运,比如说看《星战》长大的《指环王》的导演彼得杰克逊发现自己曾经跟星战导演乔治鲁卡斯一样羞涩内向,但是内心狂野,……这给他带来希望,很多年后,同样不善交流的他成了大导演。从这点意义上来说,星战堪称最好的励志电影。
为了看这部电影,还临阵磨枪了好多名词。jedi我们翻译成绝地,一听我还以为是地名,结果就是相当于“职称”,里面的武士都可以叫绝地,他们使用的武器叫lightsaber,字典里找不到,中文翻译成“光剑”,看着像荧光棒。我看的时候猛地觉得眼熟,在《幽灵的威胁》也看过,这才把两部电影给结合起来,一时传为笑谈。还有force,电影里叫“原力”,从头贯彻到尾。“原力”有黑暗和光明两大走向,被坏人利用就成了坏的了。本来是绝地战士的男主角拥有强大的原力的,可是没利用好,就逐步堕落成了黑武士了。其实整部片子从简单意义上来讲“就是说一个人怎么从好的变成坏的,最后肯定也是被感化成好的,”像国产电影《少年犯》的科幻版。电影里的这些名词都很生硬,我的紫光拼音都没有现成的,还得拼凑下下。
在影院看的电影比较不爽的一点就是中文发音,没字幕。看盗版多了落下的习惯啊,没办法。还有比较愤怒的就是剪片。据说在“火山溶浆像尼加拉瓜大瀑布般倾斜”的那个地点,师傅和徒弟奥比旺和阿纳金对决,是电影里的灵魂和关键,却被我们的电影院给剪了,据说是因为比较“血腥”。天啊,是说溶浆的颜色很血腥吗?我无语了。
据说美国的星战迷在一个星期前就在剧院门口排队了,结果中国偷偷赶在公映前一天晚上偷偷起跑了。它是我们又一部跟全球同步公映的电影,全世界公映时间是5月19号午夜零点,中国却是18号晚上20点,对星战迷来说是对它的不尊重吧。在我看来,电影看过了,也不用计较那么多了,倒是等待电影放映前播放的《魔兽世界三》的宣传片给我的印象更深刻些。
[
Last edited by 艾薇儿 on 2005-6-18 at 15: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