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北海,许多人认为只是一个“小小的渔村”,这也许是偏见,也许是对北海的历史不了解。其实早在
2000多年前,北海作为中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在汉代就开始了与世界各国的通商往来。到了
1876年,清庭屈签中英《烟台条约》,北海被辟为对外开放通商口岸。英、法、德、葡、奥匈帝国、意大利、美、比利时等八个国家相继在北海设立领事馆或商务机构,而各国商人和传教士也纷纷前来建立商馆、教堂、学校和医院。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北海也算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沿海城市。
今天兴起和朋友一块,从北海一中出发,去找那些我们曾经留意过却没留心的北海老房子。
第一站到的地方是北海一中的【英国领事馆旧址】,经常路过北京路的人应该并不陌生,对它最深的印象应该就是99年解放路改造的时候整栋楼连根拔起迁移到了现在这个地方。北海电视台记者曾经在报道时候,做了一个实验,把一杯水放在横梁上,房子在前进,但水杯里的水几乎纹丝不动,我估计那个记者是受了《侏罗纪公园》的启发。这个镜头后来被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媒体使用。
作为北海一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的【英国领事馆】是一座二层、长方型的西式建筑,之前为了拍一部民国时期的电视剧还重新翻修过一次!
【 海门广场】北海人自然不会陌生,这里现在已经成为小朋友学轮滑,青少年练滑板,老年人唱曲艺的必去之处。印象中每天放学回家广场上跳街舞的那些孩子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晚上的【海门广场】也热闹异常,跳街舞的现代音乐和唱曲艺的锣鼓声一块,却也有怪异的和谐,貌似当时去给唱戏的爷爷奶奶送他们自己准备的花还能得一块钱
【北海天主教堂】位于一中和海门广场之间,对于我们这些不信教的人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只知道每个周日在那里都坚持做“弥撒”,在市里面的教众还不少!隔壁家有一个叔叔是这个教堂的义工理事,听他说里面有以为陈神父在神学院毕业之后曾经去过罗马和梵蒂冈游学。果然洋教还是要有洋墨水的人来传啊.
位于一中后门的【双孖楼】,关于它的记忆更多的是在初中的时候经常跑的那几个老师办公室,貌似也是办校徽的地方,一中的童鞋回忆起来吧
【双孖楼】原是英国领事馆的附属建筑,1922年英国领事馆撤出后交由英国“安立间”教会使用,供英国传教士居住。1940年后,双孖楼曾先后为五所中小学的校址。
熟悉解放路的人对这栋在还珠宾馆里的黄色建筑一定并不陌生,印象中在他的旁边有一个北海很早的溜冰场,但很少人知道它是【德国领事馆旧址】
一中和南珠宾馆附近一带近代大使馆很多,而沿着解放路往高德方向走不远就还有一处法国领事馆,我们先看看它对面的【中山公园】,这个应该是很多80、90后孩子童年的记忆,周六日儿童节必去场所,碰碰车,沙画...现在的小朋友重复着我们当年的各种回忆.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还记得里面假山里的猴子曾经外逃跑到各个小学的情形呢?
中山公园旁边的【抗日战胜胜利纪念亭】
在中山公园对面的迎宾馆内,藏着一栋【法国领事馆】现为北海市迎宾馆5号楼(贵宾楼)。曾接待过许多外宾。胡耀邦、江泽民、乔石、李鹏、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该楼下榻过。旧址四周古树名木围绕,环境优美,是法国在北海建立外交机构的物证(现已毁)。在外面看起来回廊的栏杆饰有古香古色的蓝色瓷瓶。据说在地台上原镶嵌一块用中英雕刻“大法国领事馆”的奠基石(已毁),室内装饰豪华。可惜去的时候正在重新装修,没能进去参观
。
沿着解放路从海城区二小的小路进去不远,就能看到【北海市人民政府】这应该是当年很多二、三小的小学生路人甲乙丙丁们很深刻的印记,印象中门口的哨兵叔叔一直站的很挺拔,也没见他们离开过岗位?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上的厕所呢?ORz

在市政府里面藏着一座【北海瑞园旧址】 ,瑞园是解放前北海近现代富有代表性的豪绅私家住宅。解放前,北海有瑞园、桂园、柏园、梅园、黑楼、吴家园等知名豪绅私家住宅,这些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现在所剩不多。瑞园算是保存较好的一幢,是北海近现代豪绅私家住宅的历史见证。
如今的 【瑞园】已经变成了红色主题灰常明显的妇女联合会,但还是掩不住当年豪绅私家住宅的霸气侧漏!
顺着市政府旁边的一条小路可以直接去到北海海关,途径可以看到【大清邮政北海分局旧址陈列馆】,
大清邮政北海分局旧址是北海开放历史的见证,是目前广西尚存历史最长、建设最早、保存较完整的邮政局址,是我国不可多得的邮电文物,为研究我国的邮政史、海关史、贸易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实物资料。这馆一般周四周六开馆,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去看看。
如果先不着急拐下斜坡到海关去的话,沿着中山路走,会偶遇【北海市公安局】,大门还是挺庄严肃立的,门口的狗和市政府的哨兵一样也是形同虚设,大家请随意进出不用客气!
在公安局大院内有一栋近代建筑【德国信义教会楼旧址】
出了公安局大院,顺小路下就来到了北海海关,【北海海关旧址】也在里面,关于海关最重要的记忆是它以前准点报时的声音,“登登登登(声调:一声、一声、一声、三声)登登登登(三声、一声、一声、一声),登登登登......(按点数发声)”,好像海关钟翻新之后就不再报时了!好可惜
出了海关,沿着中山路,能看到老北海最繁华的商店【百货大楼】,据说当年在这里卖的全都是北海市最新最潮的东西,在没有新力、宝谊之前,这里和振华、华联商厦在北海三足鼎立了,话说小时候在这里买文具也要看售货员的脸色、
接着往上走就是【北海市人民剧场】和【北海人民电影院】,人民电影院是小学看红色题材和“爱母苦情”题材电影的必去之地,曾经一度堕落成播放三级电影的电影院,与之配套的“打工妹”电影宣传车曾经跑遍北海大街小巷,人民电影院声誉一段滴入谷底。。现在已经恢复正常,电影更新的速度也很快,票价一般在十元左右。
打个广告先!【人民剧场】旁的修鞋店已经开了很久,印象中应该和我一样大了,这个叔叔还是没变过!
这个熟悉的雕塑相信大家都不会忘记,还有以前的邮政书店,大家有多少个无聊的下午是在哪里打发的呢?
接着凉茶店往下走就是北海市人民医院,里面的北海近代建筑也不少,门口就能看到似塔一样的【普仁医院旧址】中的医生楼,也别名“院长楼”,因为这栋楼自建好之后就成为了历任院长的宿舍楼,先后住过很多为优秀的院长。而且也是北海普仁医院旧址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栋建筑。在北海拍摄的电视剧《老城风云海鲨一号》中,大部分的场景都是在这里取的景。 现为市人民医院院史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就着路走进住院区能看到【北海会吏长楼旧址】,查资料说旧址约建于1905年前后。主体建筑长19.86米,宽10.48米,二层,建筑面积206平方米,主体建筑尚好。是当年神职人员会吏长居住和办公的楼房。这个会吏长楼是基督教会在北海设置管理机构的历史见证物。
在的会吏长楼后面就是【贞德女子学校旧址】,上面的是石碑上介绍贞德女校前身是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办的英国女义学,始于1890年,专教授女童班。课程有经书、地理、信扎等。1924年正式命名为贞德女子学校,也是北海最早的小学。 现为市人民医院图书馆。在近现代,英、法、德、美等国的教会曾先后在北海开设了各自的教会学校,现仅剩贞德女校一座。它是西方教会在北海开办教会学校的历史见证物。

。。。
。。
。
到此,北海市内大多数的近代建筑基本走了一遍,这些或破败或被翻新过的建筑给我们讲述着这个城市遭遇侵略的历史,他们好像都长着洋人的摸样,却深深的扎根在了北海这片土地上,融入了这里的生活,和我们一样呼吸着这的空气。北海是座神奇的城市,他能包容,但也能明显的区分外来者。但当你在这里待久了,你会忘了你从哪里来,像这些老建筑一样。听,这一群群“老北海”正给你讲述着一段段老北海的故事!
。
。
。
。
。
。
。。
。。
。。
。。。
。。。。
( 最后要真心感谢陪我一起拍摄图片记录的美女阿青童鞋,谢谢!!
201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