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海空气质量问题,市环保局的回应是…
网名为华佗(匿名)的朋友:
您好!
您于12月8日在网上提出的关于北海空气质量问题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根据我市历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显示:
我市全年空气质量常呈“U”形特征,即1-3月较差、4-9月较好、10-12月较差。今年也不例外,1-11月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居全广西第一,但进入秋冬季,受大气环流影响,含有高浓度PM2.5的污染气团在北风作用下漂移,与本地污染叠加,加上静稳天气不利扩散,导致我市空气质量变差。 上海交通大学和北海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联合研究的《北海市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来源解析及控制策略研究》结果表明, PM2.5本地来源主要为七种源类:其中燃烧源(燃煤)占27%,机动车尾气源占 23%,扬尘源(土壤风沙尘、道路扬尘、建筑扬尘等排放)占15%、工业生产源占14%、生物质燃烧源(秸秆、甘蔗渣、稻糠等农业废弃物燃烧排放)占8%、海盐粒子源(来自海洋溅沫的细颗粒物)占4%、其他源(餐饮、农业生产、船舶重油等排放)占9%。此外,影响本地空气质量的外界原因主要有:
一是外来输送污染。当我市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时,本地贡献率为(35-55)%;当空气质量为极端污染时,以外来源为主,外来源贡献率为83%。以今年的污染过程来说,广西境内从12月5日开始遭受外来输送污染团影响,桂林5日中度污染,一路南下,至7日仅北海、梧州、河池、崇左4市为良外,其余城市全部轻度污染以上。我市在广西最南端,直至8日影响达峰值,轻度污染。
二是大气扩散条件不利。当外来污染团主导和本地污染源的累积叠加时,低温静稳天气不利于污染物扩散,造成秋冬季大气污染突显。 北海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始终把确保优良空气质量作为落实环保工作的重点。
今年进入秋冬季以来,市政府开展实施了“北海市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
出台了《北海市扬尘控制区管理办法》、《北海市扬尘污染治理工作方案》,重点开展建筑散体(包含建筑垃圾、渣土、砂石、土方等散体、流体物料)密闭化运输、建设工地绿色施工、道路机械化清扫和洒水降尘等专项整治工作,建立健全扬尘污染治理长效机制。
市领导带队3次督查混凝土搅拌站、道路施工工地及建筑工地,对扬尘污染问题提出整改要求。此外,市政府召开了全市 “北海市决战四十五天,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紧急动员会,建立“蓝天攻坚群”微信群作为大气防治工作的指挥和作战平台;
各县区政府及市环保、住建、城管、公安、气象和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严格执法,并每日通过工作微信群发送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曝光并解决存在问题,联防联控,严格控制本地污染源,力争最大限度减轻对我市空气质量的影响,为保卫“北海蓝”而奋斗!